《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也存在內地、香港、臺灣三個不同版本。
在這一方面講,香港電影的輝煌,離不開當時臺灣市場帶來巨大利潤的支撐,當然香港電影在臺灣票房也讓臺灣片商賺得盆滿缽滿。
而這一切,在周星馳《濟公》在臺灣發行票房慘敗後,發生轉折——
三、
《濟公》票房慘敗,對香港電影造成怎樣的深遠影響?
1993年周星馳《濟公》在臺灣的票房失敗,引起一連串的「胡蝶效應」。
臺灣的片商覺悟到,對待香港電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盲目樂觀了。
因此片商們聯合起來,找香港的製片公司談投資,他們單方面決定要設一個天花板,以後每部電影的投資將不超過1750萬港元。
香港的公司仗著手握片源,並沒有接受。
為此,他們還針對臺灣片商做了一個調查,結論是臺灣的片商是紙老虎,他們不敢玩大的,理由是他們手頭上的電影存貨只夠支持3個月。
如果香港的公司聯合起來,不給臺灣片商供應電影,那麼在3個月後他們沒片可放,自然就要坐下來好好談。
但是香港電影公司千算萬算,卻恰恰忽略了好萊塢電影入侵。
其實當時好萊塢電影對亞洲市場的全面入侵早有徵兆,1993年香港本土票房第一位不是港片,而是環球影業的《侏羅紀公園》。
這部電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它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第一個CG怪物——恐龍。
這標誌著好萊塢電影在這一年進入了電腦特效時代,其帶來的視覺衝擊是無法抗拒的,而由此引發的電影工業革命亦必將對全世界電影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
臺灣片商看到了好萊塢電影的巨大吸引力,他們決定放棄香港電影,轉而去支持好萊塢電影。
在當時臺灣的新聞局規定每部好萊塢電影只能進8個拷貝,在臺灣片商的強烈要求下,新聞局決定放開限制,從原先的8個一口氣增加到100多個。
這一改變令好萊塢電影進入臺灣市場變得暢通無阻,而對香港電影來說,他們的市場不復存在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臺灣片商普遍都有自己的電視臺,他們也會在自己的電視臺播放買到的港片。
隨著競爭的惡化,每部港片在院線下映的時間,和在電視臺播出的時間挨得越來越近,一些電影甚至在院線上映僅一周,就在電視臺播出了,這也使港片在院線撐下去。
後來90時代中期VCD流行,使電影盜版問題日趨嚴重。
這三件事同時作用,1993年後的短短幾年,香港電影徹底走向沒落。
四、
王晶與周星馳
在某節目中,王晶就講到了關于《濟公》和香港電影的這些往事。
他個人認為香港電影的沒落,就是因為失去了臺灣市場,而周星馳的《濟公》正是將香港電影帶入低谷的一個源頭。《濟公》也成了他喉嚨裡咽不下的一個刺,
王晶向來是有一說一,他和周星馳之間存在矛盾事情,他也從不忌諱。
一是:在1992年前後,兩人本想合作,為嘉禾拍攝電影《少年李小龍》。嘉禾的蔡永昌許諾投資並給王晶和周星馳800萬港元片酬,此外還有分紅。但周星馳後來單方面找嘉禾談合作並達成協議,還是以800萬港元片酬主演《武狀元蘇乞兒》,把王晶直接踢出局。
這件事並沒有使王晶和周星馳立即翻臉,但使王晶看透了周星馳的為人。
二是:《千王之王2000》拍攝過程「不歡而散」事件。
王晶原本計畫拍攝7天,每天支付周星馳超過120萬港元片酬,但後來因合作不愉快,在第6天王晶讓周星馳走人,但依然很闊氣的支付了7天的片酬。
此事之後,兩人正式分道揚鑣,至今沒再合作。
王晶多次自白,他和周星馳不是朋友,但他也欣賞周星馳工作認真的態度,以及才華。
因此小編認為,王晶雖然一直都是有什麼說什麼,卻不會很卑鄙的故意去抹黑周星馳,他所說的話很客觀,有一定的道理。
不過綜合以上來看,香港電影的沒落,是時代結果,周星馳的《濟公》只是巧合撞在了時代槍口上,沒有《濟公》它依舊會走向沒落……
王晶將香港電影的沒落歸咎于是失去臺灣市場,也有些以偏概全。
當然香港電影的全面沒落,還是有很多客觀的因素。
比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席捲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韓國和中國,也對香港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很多電影公司在這場浩劫中倒下,剩下的像嘉禾這樣的大公司也是元氣大傷。
在1997年前後,周潤發、成龍、李連杰、楊紫瓊、吳宇森等香港電影人,都相繼到好萊塢發展。
而剩下的那些包括周星馳、劉德華、徐克、林超賢在內的電影人,也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全面開放而轉向內地拍戲,這些電影人的流失更加劇了香港電影的沒落。
就連嘉禾總裁鄒文懷,都曾經感歎自己要是再年輕20歲,也可以到內地拼一把。
由此可見香港電影的沒落,亦是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造成的,不是一兩件個案的結果。